在中交路建池黄高铁项目施工现场,阳光撒在最后一段500米的钢轨上,工人们正在小心平稳地将它放上无砟道床。不远处,项目负责人张瑞平紧紧盯着这一切,他的眼中略有些许紧张,同时闪烁着期待。“咔嚓”,最后一段钢轨完美地铺设完毕。张瑞平随即挥了挥手,激动道:“我们成功了!”现场的工人们接连鼓掌欢呼起来,一时间充满了喜悦的空气。
中交路建承建的池黄铁路站前四标项目,路线跨越34.76公里的崎岖山川,其中近七成都是隧道路段,桥隧占比90%。在这条路线中,上田岭隧道坪口横洞小里程段如同一道坚硬的骨刺,阻碍着工程的顺利进展,成为项目如期完工的最大挑战。
清晨的黄山,东方微亮,冷冽的空气中夹杂着些许薄雾。张瑞平与他的技术攻坚小组就已经来到坪口横洞设计位置前,望着手中地形图红旗标注的位置,又看向狭窄崎岖的山石地况,眉头紧皱。
坪口隧道设计洞口位于冲沟内,地层风化严重,犹如一堆散沙,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滑塌风险。就在众人陷入沉思之际,项目总工邱伟超灵光闪现,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不能被地形左右,或许微调横洞洞口位置,再结合更先进的支护方法,可以为我们赢得宝贵的时间!”这句话像是点燃了一束明亮的火把,照亮了团队前行的方向。
经过连日的实地调查和技术模拟,技术攻坚小组发现,将洞口位置稍作调整,再配合创新的双排小导管支护方式,比传统的长管棚方法更为稳固、高效。技术攻坚小组对拟调整洞口位置进行地质调查和横洞线路规划,对比横洞线路和正洞交接角度,联合设计单位不断进行选线模拟,成功变更调整洞口位置,再使用双排小导管支护,让工程提前了整整30天,为之后的施工赢得了更为宽裕的时间。张瑞平站在新的洞口前,深吸了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在坪口横洞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新的挑战紧随其后。正当上田岭隧道进入关键正洞作业时,工程技术部长王玮意外发现,隧道的矮边墙泄水孔出现了堵塞。这不仅威胁到施工进度,更关乎长期运营下隧道的安全与稳固,若长时间忽视,隧道结构可能面临巨大的质量风险。
邱伟超迅速召集了技术攻坚小组,团队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一个创新方案:采用凸壳型排水板、土工布和打孔波纹管等材料,对现有排水体系进行改良,将水体引排至无砂混凝土上水体,在无砂混凝土过滤后再流入波纹管排至水沟电缆槽。经过一系列精准施工和调试,隧道的排水问题终于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隧道衬砌的关键阶段,难题再次出现,邱伟超与技术小组发现,衬砌出现了脱空和不密实的情况,这意味着隧道在列车高速行驶时,可能存在剥落或掉块的风险,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既然传统工艺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就闯出一条新路来!”项目总工邱伟超带领技术攻坚小组针对衬砌带模注浆工艺进行升级,经过激烈的讨论和研究,他们引入了前所未有的径向带模注浆工艺,通过一系列的试验验证和无损检测,隧道的质量问题终于得到了切实的解决。
阳光再次撒在中交路建池黄高铁项目施工现场,但这次,是在完成了所有工程节点后的阳光。工人们欢聚一堂,张瑞平与邱伟超紧紧握手,背后是刚刚完成的池黄高铁轨道。这条皖南游龙,将成为串联九华山、黄山、太平湖旅游区域的黄金线路,对于完善区域铁路网络布局,促进沿线村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