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四面红旗”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泡桐大道上
中国青年网开封7月11日电(通讯员 陈立言 钱泓泽)郁郁层峦,燕语蝉鸣,推帘见绿。仲夏时节,行走在兰考大地,当年焦裕禄书记种下的泡桐树蓊蓊郁郁,绿树阴浓下更令人铭记在心的是兰考人民幸福安乐的笑脸。焦裕禄书记为兰考内涝,风沙和盐碱“三害”治病除根,更让这沙土地上的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六十年前,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同志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奋力改变贫困面貌,以“四面红旗”作为乡村治理标榜推动户牖之乡的美丽蝶变。六十年后再回眸,在岁月的洗礼中“四面红旗”代表的焦裕禄精神逐渐沉淀为兰考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治理三害的顽强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兰考的乡风村貌,化为动人的治沙故事以及现代化的美丽乡村,改变了贫苦农民的宿命,更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字斟句酌地写下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兰考答卷,为全国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益镜鉴。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河南省兰考县脱贫攻坚发展成就观察团参观四面红旗纪念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吕昊波 摄)
四面红旗 榜样力量治三害
兰考县位于豫东沙区,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老灾区,经常受内涝、风沙、盐碱的危害。一九六二年冬,正是兰考县地区遭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这一年十万亩禾苗因土地盐碱化而死,风沙打坏了二十多万亩麦苗,洪水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逃荒去”,这成为当时兰考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就在这个岌岌可危的关口,焦裕禄书记来到了兰考。
焦裕禄书记面对饱受“三害”之苦的兰考县,团结带领干部群众以秦塞大队、赵垛楼大队、韩村生产队、双杨树大队这“四面红旗”为榜样,掀起轰轰烈烈治理“三害”的高潮。焦裕禄书记面对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穷苦百姓,立下了“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那里”的誓言。
尽管严重的疾病折磨着他,焦书记仍旧奋不顾身地深入兰考调查研究土地盐碱、墒情,当风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当大雨滂沱的时候他带头查看洪水的流势,当冰天雪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做调查掌握自然状况第一手资料,以艰苦的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理“三害”的有效方法以及改变兰考面貌的切实规划。为了改变兰考县的面貌,焦书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同群众一起做斗争,在抗灾斗争中他发现秦塞以春蚕食叶般的决心改造盐碱地;发现赵垛楼坚持苦干战胜了七季绝收的困难在,获得丰收;发现韩村人民在经历了毁灭性的涝灾之后仍然不要国家的救济粮款,靠自己的双手自产自救;发现双杨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进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地走集体化的道路。
焦裕禄书记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土地治理工作上发扬秦塞的决心、赵垛楼里的干劲、韩村的精神、双杨村的道路,彰显了“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面貌,激励兰考人民以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战胜自然灾害,治理沙丘、改造盐碱地,使兰考大地旧貌换新颜。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河南省兰考县脱贫攻坚发展成就观察团参观四面红旗纪念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吕昊波 摄)
一棵焦桐 伟人精神催奋进
焦桐广场上,泡桐成荫。一弯蛾眉月挂在墨蓝的夜空,兰考县徐场村的老农民魏善民摸黑就起来了,电动三轮车驮着扫帚、簸箕前往焦桐广场,看着它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我心里感慨万千。52年来这条路他走过无数遍。
当时兰考风沙肆虐,泡桐是华北平原上最适应盐碱风沙环境的常见树种。焦书记问老百姓怎样抵挡风沙,有经验的老农告诉他“种桐树”,泡桐生长快,能挡沙。经过多次考察,焦书记决定要先栽种泡桐。
1963年3月,焦裕禄书记来徐场村和群众一起栽泡桐,也是21岁的魏善民第一次见到焦书记。在风沙最大的胡集大队,50亩生态林迅速栽种起来了,路边还扔了一棵树苗,比一般树苗短了一大截,大家都没在意。“别看它小,它的根好!有好根长得快,只要有土有水,它就能活!咱埋上吧,扔了可惜了!”焦书记60年前的一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小伙子,咱俩搭班吧!”栽树需护树。那时,泡桐林旁是条土路,村里的牲口下地干活儿,从这里路过;放学后嬉闹的孩子回家也从这里走。护树的任务就交给了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他被推选为护林员。
当年焦书记亲手栽下的那棵小树苗已经60岁了,当地百姓都亲切地称它“焦桐”。
这棵树,魏善民老人的父亲守护了8年。1971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把魏善民叫到床头,叮嘱他要照看好这棵树。52年来,他守护着这棵树,旱天浇水、涝天排水、培土扫地,从清晨到日暮。
60年前,焦书记带领村民与“三害”抗争,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一棵泡桐幼苗,也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如今的泡桐林已更新到三代、四代了,成排的泡桐在路边,高耸的枝干俨如一座城墙,守护着兰考人民。兰考人民以前从没敢想过,用来防治风沙的泡桐,经匠人制作,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奏响华美乐章。沿着焦书记的思路,种植泡桐不仅是治理风沙的重要手段,还能发展出一个致富的大产业。几十年过去了,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兰考老百姓来说,守着这棵树,就是守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向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精神。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河南省兰考县脱贫攻坚发展成就观察团于焦桐广场仰望焦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昊波 摄)
斯人已逝,泡桐长绿。60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一个甲子的风雨沧桑,这棵“焦桐”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而今,在焦裕禄书记治理过的土地上,兰考人民推进生态与特色产业和谐发展,脱贫致富,交上了一份迈向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新答卷。